大象传媒

2025年10月24日上午,应大象传媒 邀请,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杨革新教授,在大象传媒 319会议室做了题为“文学研究的AI转向与批评范式重构”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大象传媒 百场校级学术讲座以及大象传媒 “聚学讲堂”文明互鉴系列讲座,由大象传媒 文学研究团队主办。本次讲座由英语系主任陈俊松教授主持,法语系金桔芳、德语系冯晓春、西班牙语教研室陈硕教师,以及大象传媒 多位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了讨论。

讲座伊始,杨革新教授从“文学的终结”这一话题引出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变。早在2001年7月,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参加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举办的题为“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国际研讨会,论述了在大众媒介盛行的文化社会语境之下,文学的技术导向有助于文学批评者跨越文本细读的阈限,进而实现在后现代写作中实现对文本背后更深层次内涵的发掘。随着网络等新大众文学体裁的兴起,批评家们不得不承受电信技术发展对文学造成的冲击,乃至于直面实质意义上文学形式的死亡这个现实。这向本世代所有文艺工作者都提出了一个要求:文学研究范式与当下传播形式异步化发展的根本问题亟待解决。

接着,基于对AI诗歌创作实例的列举与探究,杨革新教授指出在文艺创作中AI对我们的切身影响:机器诗人的诗歌书写系统也由三部分构成,即节奏模型、韵式模型及自然语言模型。这种意义上而言,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原理是通过采集海量的各类题材以形成高质量的、庞大的数据库,再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寻找到模型、规则以及相互关系等,然后再实现自动生产。如果计算机能够破解文字的序列,掌握其规律,那么从理论上来说,它也能够生成这样的序列,写出一篇类似的作文。

接着,杨革新教授引出了人工智能时代文学研究危机的命题,即技术变革所引发的本体论裂变迫使学界重新审视文学的本质属性:当算法生成机制消解了创作主体与文本的必然联系,数据训练集构成的“集体无意识”取代了作家的个体经验,这种创作形态的异质性,使得形式主义文论强调的“文学性”本质面临回溯式的重新定义。

当AI作品在叙事结构、隐喻密度、情感张力等维度均可通过量化指标优化,当算法能够精准复现特定文学流派的风格特征,传统批评赖以立足的文本细读与审美判断便会遭遇方法论危机。更为重要的是,动态交互技术创造的参与式文本彻底打破了罗兰·巴特所预言的“作者之死”与“读者诞生”的辩证关系,用户与AI的持续对话既非传统意义上的接受行为,也非后现代主义的文本游戏,而是形成了人机协同的认知回路,这种作者性危机下所诞生的新型创作关系正直接冲击着文学价值的生产与传播机制。

杨革新教授指出:文学危机实质上是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的危机。在当今条件下,文学危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学问题,它与伦理学、哲学、语言学、政治学、经济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解决文学理论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文学理论的科学化,即文学理论的科学重构。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借助科技开展跨学科研究,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重视文学与相关学科研究的互鉴,从而实现文学理论体系的创新与重建。杨革新教授列举了多种数字化的文学研究方法:如斯坦福大学文学实验室开发的“小说分子”项目为代表的文本意义的量化分析与可视化呈现方法,以哈佛大学“文化天文台”为代表的跨文本主题演化研究方法,及以Columbia’s “Literary Observatory”正开发的Jupyter-like可视化环境为代表的人机共研平台开发方法等。

讲座最后,杨革新教授提出了走向复合批评生态的可能,人类创意与算法增强的协同效应下,接踵而至的是二者间协作式创作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指明了批评家角色的转型,从接受侧的文本分析者到参与文本构成的系统评估者;另一方面则勾勒出人机共生的未来图景, 算法作为一类可解释性技术正在不断转化为批评家的日用品。

陈俊松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指出本次专题讲座充分体现了杨革新教授在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文学范式革新的前沿视角,对我们理解“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文学批评转向”这一话题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非常具有指导性意义。在交流和互动环节,多位教师,以及硕、博士研究生都同杨革新教授就文学计算批评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互动,杨革新教授给出了耐心的解答并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次专题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 | 董相呈

审核 | 陈俊松

来源 | 英语系


您的位置:
校友返校接待常规方案
发布时间:2018-04-25 浏览次数:3204